一是重视适用精度,制作二审独任制系列文书样式。根据试点工作要求◆◆■★◆■,重新制作20份二审独任审理文书样式和拟稿纸样式,调整文书样式结构■◆◆、逻辑和文字规范,为独任法官制作裁判文书提供指引和参考。相关文书模板获上海市高院采纳◆★★◆,嵌入全市法律文书系统推广使用。
坚持“边推进■★■、边检视、边改善”■■◆◆,将试点成效检视与深入推进改革相结合★◆◆★★■,实现以数据统计呈现试点动态,以绩效考核推动举措落地,以经验推介促进改革创新。
三是建立试点宣传的严格把关机制。紧紧围绕“绝不能认为开展试点就是为了给法院卸压减负◆◆★,坚决防止以减损人民群众诉讼权益换取审判提速增效”的价值取向,强化对各院试点宣传的把关审核。试点以来谨慎筛选通过各院改革创新举措和实践成效宣传稿20余篇。4月23日,市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域”改革试点情况,20余家媒体进行报道,1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线观看,全国人大代表闫建国、李勇撰文对北京法院改革试点“点赞”。
二是在线平台数据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打通“深融调解平台”与人民调解业务、诉讼业务系统★★、电子卷宗系统和腾讯微法院■★■◆★、送达平台之间的数据联通。通过人脸识别、关联案件信息检索、远程视频听证询问◆◆★★■、在线阅卷等信息化手段,审查法官可清晰掌握调解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准确掌握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愿,预防虚假调解风险。
一是制定统一的名册管理规范■★■◆■◆。制定《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名册管理规定》,明确入册资质标准、分级管理规范、绩效考核体系★★■◆■◆,配套完善降级、除名、通报、黑名单制度等,提升职业操守,引导行业自律。全市法院共引入特邀调解组织258家、特邀调解员1305名,其中律师调解员692名、港澳调解员62名。
【案例147】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构建焦点式审判机制完善要素式庭审模式
二是以优化用户体验为驱动■◆◆◆★,优化审判流程系统。尊重法官系统使用体验,征集独任审理使用需求,化解14项二审独任审理与合议庭审理的技术难题◆★◆◆★■,缓解法官办案压力,提高案件审判质效★★■■★■。最大程度设置系统默认选项,保留特殊情况下手动变更自主权,兼顾法律逻辑与技术逻辑。
二是制定电子数据采集运用规则★★。出台电子诉讼材料技术规范★◆■,就文字类■◆★★◆、图片类、音频类等类型电子诉讼材料作出统一格式要求◆◆■★◆★,就诉讼材料电子化在存储容量、扫描方式、页面编码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确保电子诉讼材料可利用性。着眼企业经营“前端塑造”★★■,指导相关电子签约平善对同类电子合同纠纷在线起诉标准化指引及数据认证服务,明确接入“全在线■★■★”诉讼平台技术标准,打造“区块链保全+类案在线诉讼◆■◆★”互联网司法新模式,逐步实现类案纠纷一键起诉、电子数据有序接入、数据核验在线完成,确保电子数据材料客观性。
二是消除现有在线庭审模式效果打折的痛点,提升在线庭审的实用性。保证庭审感官亲历性,改良音视频传输技术◆◆◆,解决多角色线上线下同时参与庭审时串音、啸叫等问题,庭审画面流畅稳定◆★★◆◆★,提升诉讼参与人庭审体验。保证庭审过程对抗性■◆◆◆■,庭审中★■■,通过电子质证系统实现电子证据在线补充提交、同步展示◆★◆■,法官对在线实时提交的电子证据可当庭审查入卷;质证时,诉讼参与人均能对电子证据材料在线圈划◆◆■◆、标注、共享★★◆、随讲随翻■■◆◆◆,确保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的平等对抗★★★◆。保证庭审记录实时性◆★◆★,在原有内网语音转写基础上◆★■,对线上采集的音视频信号技术处理,确保在线庭审的语音转写效果与内网保持一致,最终汇总到书记员笔录客户端,实现庭审笔录即时生成。
该院从案件甄别入手◆★★,在合理区分案件“繁简”的基础上,匹配合理的审判组织模式,实现司法资源优化配置◆◆★◆。依托立案庭统一归口管理二审速裁案件的“大速裁★◆”机制■★■■★◆,迅速成立二审独任审判团队,构建整套案件甄别原则、模式和方法。
聚焦现有互联网庭审模式在传统法院应用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内网外网实时交互的全新智慧庭审方案,实现在线庭审全场景、全覆盖、全互联。
为全面提升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效能,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聚力打造焦点式审判机制,制定《关于民事诉讼焦点式庭审的实施办法》,明确焦点式庭审操作规范,从完善庭前准备机制、建构庭审集中审理机制和建设相关配套制度三个维度全面探索,切实推动庭审从阶段式、形式化向集中式、实质化转变,有效提升庭审效率和效果,助推改革试点提质增效。
四是庭前会议灵活化■◆。制定《民事、行政诉讼庭前会议线上和线下操作规程》,对无法采用要素式诉答且双方当事人均能到庭的案件,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召开庭前会议。线下庭前会议采用表格化方式对会议内容归纳记载;线上庭前会议设置相应选项由当事人勾选或根据与当事人口头沟通结果将整理后的无争议事实和争议焦点由当事人直接确认■■◆◆■◆。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各院探索符合司法实践的具体举措和操作规程,同时强化对各院创新机制的审核把关,确保★■◆■★“全域★★◆■”试点始终与最高人民法院改革试点精神保持一致。
二是健全纠纷源头化解机制★■。将改革试点与诉源治理深度融合,积极对接北京“吹哨报到”改革,实现“纠纷源头治理”与“案件繁简分流”的相互促进■★■■■。第一季度,全市法院收案较去年减少72538件◆★,同比下降26%,社区治理类案件中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供用热力合同纠纷,收案同比分别下降70.2%和66.4%。
三是加强独任制与相关举措衔接★★◆。梳理中级法院在优化司法确认程序、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健全电子诉讼规则工作中的内在关联■■◆,统筹安排■★◆◆■、协力推进。将司法确认案件审查形式与二审独任制一并考量■■◆◆★★,明确中院对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原则上由法官一人完成■★■★★■。强化二审独任制与在线诉讼模式深度融合,优化审理方式、提高审判质效,最大程度化解疫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目前■■,有12件二审独任审理案件适用在线庭审方式★◆★,平均审理时长50分钟。
三是程序转换“严格化”。严格把关小额诉讼程序转换■■■★,出台《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指引规范(试行)》,以实施办法第六条■★、第十一条列举情形作为转换程序理由,对因案件疑难复杂转换的,应先团队内部讨论确定,再依法转为普通程序■★◆。制作《小额诉讼程序流转图》■★■◆★★,清晰规范各环节流转注意事项,明确各节点责任人,强化流转时间和程序的规范化监督。
一是分类列举★★■◆,重点甄别。将虚假调解防范作为司法确认审查重点,列举虚假调解协议风险较为高发的五种案件类型,对分家析产、不动产赠予■★、民间借贷◆■◆★■、群体性劳资纠纷、申请人存在资不抵债情形等纠纷中达成的调解协议从严审查,围绕调解协议内容是否违反交易习惯,是否符合常识常理★■■◆★,是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审查■★。
二是前移监督管理节点。由立案人员■★■、特邀调解员在线填写《案件要素流程表》,全程随案流转,对立案◆■、分流◆★★◆★■、调解、送达、诉前保全等环节的留痕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关联案件自动检索当事人涉法涉诉情况,自动向司法确认审查法官推送,法官可结合案件流程节点综合判断■■★◆◆,审查司法确认申请的合法性★◆★◆★、自愿性◆◆■★,判断是否存在虚假调解风险◆★◆◆。
三是集约智能诉讼,高效留痕■■。完善团队配套硬件,确保“事过留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为小额诉讼审判团队配备“小秘书”电话录音设备,便于法官直接通过电话简便传唤,被告传唤成功率达60%★★■,同时向被告确认其他诉讼文书采取电子送达,由系统自动录音并生成音频文件保存在电脑中。为小额诉讼法官配备音视频记录仪,对需要制作调查笔录◆★◆◆■、询问笔录的,可直接使用音视频记录仪,以录音录像方式记录调查、询问过程★◆■■◆■,无需另行制作纸质笔录。借力移动诉讼平台,激励在线庭审。在立案阶段即进行移动微法院的告知和引入◆■■■★■,引导当事人同意电子送达,引导到场当事人100%使用移动微法院★◆★,引导异地当事人、律师参与在线庭审◆★★,集约智能系统打通小额诉讼流程简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立试点举措的报备审核机制。建立试点专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立案庭、研究室■■■■、审管办、技术处■★◆■◆、督查办为主要成员单位◆★。改革以来共审核备案22家法院57份规范性文件,有效避免政出多门■★■★★、口径不一;严格把关下级法院上报的25项创新举措,对偏离改革试点精神■★,忽视当事人诉讼权益的一律制止整改,对着力提升群众体验、促进审判质效的及时指导推广,努力推出亮点明显、切实可行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二是重视适用尺度,处理好放权与监督之间的平衡。加强对独任法官审理案件的质量评查,严格落实独任法官司法责任。加强二审独任制与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的机制衔接◆◆■◆,独任法官认为需要听取专业法官会议意见的■◆★,可以提请庭长决定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需要发改的◆★★■■■,应当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独任法官意见与专业法官会议多数意见不一致的★★★■■,由庭长、院长按程序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严格按照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方案及实施办法要求,不断拓展纠纷诉前调解范围和功能■◆★★★◆,着力提升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职业水准,加强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推动纠纷多元解纷和司法确认工作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司法确认程序。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两级法院诉前成功化解纠纷9061件,受理司法确认案件申请1415件,其中1414件确认有效★★,深圳中院对11件调解协议作出司法确认★■。
余姚市人民法院在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过程中,坚持简化程序不减损当事人权利,打造“三化三集约”小额诉讼模式◆■,优化审判资源配置★◆,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高效兑现。自启动改革试点以来★■,该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549件,程序适用率35■★◆★■■.48%★★◆■◆,平均审理天数8.03天,有效满足当事人高效率、低成本的解纷需求■■◆◆。
一是制定二审独任操作细则。制定《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第二审程序中适用独任制的实施细则(试行)》■■◆◆■★,规定适用条件■■◆、识别标准、审理方式、程序转换、审判监督、试点要求等六个方面十三条内容,以重点任务分解表将二审独任制改革细化为15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部门、完成时间节点要求◆◆,确保工作落实落细。
针对独任法官咨询需求增加和管理监督分散化◆■、间接化的问题,该院在二审独任制案件中大力推广应用智审系统和全流程管理系统,既为独任法官提供“外脑”支持,又有效实现案件进度可视化、全程可追溯。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坚持提升审判效率与发挥二审监督作用并重,针对独任制审理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充分发挥制度约束和大数据监管优势,从系统集成角度加强统筹谋划,既实现对独任法官充分放权★★、激发制度活力,又注重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法律适用统一■■■,确保有效兼顾司法质量与效率。
一是以随机分案系统为依托,促进独任制案件科学分配◆■◆★◆。创设“一分流两随机■◆■★”分案系统,从分案源头推动二审独任制改革。“一分流”即,对电脑识别以及繁简分流官认为符合独任制审理的简单案件随机分配至速裁团队;对专业化审判要求较高的简单案件◆★■◆◆,由随机分案系统分配至专业化审判团队独任法官审理,保持专业化审理机制不变形。■◆★★★◆“两随机”即,独任案件进入审判团队后系统随机确定承办法官;在独任审理转为合议庭审理之后,案件承办法官不变,其他两名合议庭成员在原审判团队内随机组成。
二是建立调解员分层培训制度。与湘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开展调解员培训合作,每年定期组织全体调解员参加调解技能培训★■◆★◆,提升调解队伍整体水平;组织银牌以上等级调解员参加调解提高班培训,研修民事法律疑难问题解析、最新司法解释实务应用、重大典型调解案例等高层次专业内容,进一步提升优秀调解员专业素能◆◆★★■。
二是多举措提升电子送达实效。打通法院与通讯运营商◆■■、银联等数据库信息,对当事人电子送达地址信息进行匹配验证。明确电子送达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生效标准和凭证保留■■◆,确保送达效力。推出★◆◆◆★◆“文书识别码”及“号码微送达★■■”■★■◆★,实现文书防伪、溯源以及文书一键下载■◆、短信电邮送达等多种功能。改革试点启动以来■◆,电子送达适用案件数2340件,电子送达4038次。
一是加强庭审方式管理。坚持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不开庭审理为例外,明确不开庭审理的5大类26项标准◆★★■;规定采用不开庭方式审理的,纳入庭长监督范围■■◆■◆■,并告知当事人■◆■◆。
三是改革裁判文书撰写★■◆★■◆,裁判体现庭审过程和庭审思路◆◆。适用简易程序和小额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再固守原被告诉辩意见★★■◆★、法院查明事实和法院认为的传统裁判文书★★■■◆◆“四段论◆◆★”■★◆■■,在概括■■■◆、精炼叙述无争议事实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争议点,采用“夹叙夹议”方式写作,对已经在庭审录音录像或者庭审笔录中如实记录裁判理由的简单案件,裁判文书不再载明裁判理由。
一是构建全流程在线诉讼规则体系★◆■◆。制定出台《全在线诉讼平台审理规程》◆★■★★,覆盖在线立案★■、电子送达■◆■、在线举证质证、在线庭审◆★◆◆■、在线裁判■■、电子卷宗等审判全流程■■★★,对相关诉讼行为在电子诉讼平台上如何进行作出详细规范,不刻意追求诉讼全流程在线进行,突出适用的阶段性、多样性■★★◆、便利性,对线上诉讼与线下诉讼如何因案因需转换作出规定★★◆■,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审判机制★◆■■★,让电子诉讼应用更加实用化。
一是庭审程序集中化开展。法庭审理主要围绕当事人争议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等焦点问题进行,不再区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对案情简单、争点较小的案件◆★,当事人一并发表证据■★、事实和法律适用意见;对案情复杂◆★■★★、争点较多的案件◆■★◆◆,在当事人综合发表诉辩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一争点一调查一辩论★◆◆■■★”的模式,将法庭辩论贯彻整个事实调查过程。
将案件分流、财产保全、诉前调解、诉讼咨询等适宜前端处理的事项纳入诉前引导范围,最大程度剥离程序性事项、固定无争议事实,为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减压减负★■。
为积极有序推进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从强化制度建设■★■★◆、科技保障、配套举措三个方面集合发力★■★■◆★,推动二审独任审理工作稳步开展。目前,该院二审独任审理案件257件,平均审理时间23.17天,二审独任制提升审判质效作用初步显现★◆★◆。
二是繁简有别,规范审查。实行“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司法确认审查模式。对绝大部分简单纠纷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由法官一人独任进行书面审查。对少量标的金额巨大、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商事纠纷调解协议,可由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调解协议内容不明确或不具备执行性、存在虚假调解嫌疑的,可要求当事人补充提交相关证据,通过听证询问等方式加强实质审查。
三是构建调解分类专业指导团队。专门组建3个以法官为核心的调解团队,分别负责对相应类型纠纷的调解指导和诉调对接工作◆◆◆。各类调解员按照所擅长专业领域纳入相应业务指导团队开展工作★◆■★★★。实行调解员初调、法官助理同步跟进、法官指导把关的诉调对接模式,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调解成功的,可高效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可提前固定案件要素简化诉讼流程★■■◆★■。
一是纠纷化解全程在线,一键贯通★◆■■★◆。自主开发“深融调解平台★■★”,全程在线办理诉前调解,所有节点数据留痕可监管★◆■。登记立案前当事人同意调解的◆■■★■◆,一键转入★■◆★◆“融”平台开展调解;调解成功的,一键转入司法确认程序;调解不成的★■◆,一键转入诉讼程序,高效便捷■★,群众接受度高■◆◆◆★。
一是加强案件甄别,抓好案件“入口■★◆”关。在选案方面◆■★,建立以系统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案件甄别机制,80%的案件由系统自动识别。根据试点要求制定《适用二审独任制案件选案指引与分案办法》,采取客观性标准与主观性标准相结合■■■◆★■、正向列举与反向排除相结合的方式,明确适用二审独任制的案件筛选标准,实现“应纳尽纳”,避免◆◆◆★“人为选择”。
二是以喜用为导向,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定期召开“全在线■◆◆★★★”诉讼平善对话会,围绕平台“三个端口★◆■”“五个模块”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需要改善的方面作深入交流,制定功能优化项目清单,按照“减成本、提速度、出实效”基本要求,协调技术公司进一步优化软件应用。疫情期间,首创“云端陪审”模式★◆■◆★■,人民陪审员在线参与庭审、在线合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立足深化普及,不断优化完善平台的功能,对内积极引导法官、审判辅助人员转变观念■■,强化平台应用■◆;对外广泛宣传引导当事人选择适用,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增进对改革的认同度。
一是突出规范管理■◆◆■★★。制定出台覆盖起诉、诉前调解、立案◆★★★、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各类诉讼活动的《电子诉讼规则指引(试行)》,明确技术标准,优化诉讼流程,规范庭审秩序■★★■■。将电子诉讼纳入审判管理范围,根据审判实践确定和调整电子诉讼考核评价指标,定期考评和公布,坚持每月召开电子诉讼工作情况推进会,全面分析全院电子诉讼工作态势。
二是突出权利保障。引导当事人及时签署《在线庭审告知书》《电子送达确认书》,充分告知其电子诉讼的法律风险和法律后果★◆■,获取当事人对后续程序以电子诉讼方式进行的概括授权,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一是建立专门试点数据提取系统。研发上线贯通北京三级法院的全国首个★◆“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统计分析系统”,嵌入104个涉及改革试点的关键数据指标,全面覆盖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改革数据公开透明、动态更新、实时呈现★■◆◆、随时提取■■◆,有效促进市高院对“全域”改革成效的宏观研判和微观指导■◆★,实现全市各院在推进改革上有参照、有比对、有提升。
【案例145】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注重“三个强化■★■★”推动二审独任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完善新任调解员培育机制。实行调解“传帮带”模式,为新任调解员选任调解经验丰富、当事人评价较高的调解员作为导师★★■■◆,促进新任调解员快速成长★■◆★;制定《诉调对接工作规范手册》,在案件范围、调解方式★■■■★■、调解记录、诉调对接、转诉讼立案等方面为调解员提供全流程工作指引,配套制定民间借贷、房屋租赁★◆◆◆、离婚■★★■■、劳动争议等常见纠纷的繁简分流要素表和调解工作记录表,有效提升调解规范度。
一是合理拓展司法确认范围。充分运用委派调解机制,用好中级法院司法确认案件的级别管辖优势,大力促进当事人选择非诉程序解决纠纷。试点启动后,以前因级别管辖不能申请司法确认而不愿调解的大量专利技术纠纷■◆★★、标的金额较大的商事金融纠纷,经委派调解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完成司法确认。近期■★◆★★■,该院对一宗标的额12亿元的金融纠纷达成的诉前调解协议依法作出司法确认■★◆★■■。
三是重视适用深度★◆,加强二审独任制适用规则研究。重点关注二审独任案件的除外情形和二审独任案件简化审模式,列入本年度重要课题项目◆■■,为扩大二审独任制适用范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建立调解员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设立钻石■■★、金牌◆★★★◆■、银牌、铜牌★◆、基本合格五个调解员等级体系,根据纠纷化解难度和当事人需求选择,委派或委托不同等级的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依据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动态考核,实现能升能降◆★■、能进能出。根据年度考核获优秀、合格情况◆★■★◆■,分别提高调解员等级称号并提高补贴标准。对连续两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爱心调解员◆★,根据其擅长领域和特点,吸纳为相应纠纷领域专业特邀调解员;对年度考核基本合格的,则进行谈心谈话和针对性业务指导;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或要求派驻单位予以更换。
一是诉讼权利义务先行告知。坚持★◆★★■“简化程序不减损权利”原则,制作《小额诉讼程序诉前引导工作手册》,细化立案预审、诉讼风险、先行调解、程序选择等6个关键引导节点,明确诉讼服务引导员释明告知责任。立案窗口设小额诉讼绿色通道◆★,由小额诉讼立案专员详细介绍《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告知书》等4项告知书,重点释明小额诉讼程序答辩和举证期限缩短、一审终审、庭审程序简化、文书简化、口头裁定效力■★■★、随案执行等★★◆★★,确保“选得明白、用得明白”。
【案例15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建设高质量特邀调解员队伍打造分类分级分层名册管理新模式
二是完善调解员分类管理制度。制定《特邀调解名册》《特邀调解员选任管理办法》《特邀调解工作规程》★◆■■★,将特邀调解员分为爱心调解员、家事调解员■★■◆◆■、劳动纠纷调解员◆■■、金融纠纷调解员、商事纠纷调解员五类进行管理,让纠纷诊断化解既有“全科医生”■■■,又有◆◆★“专科医生”。明确各类调解员选聘条件和工作职责,按照常驻、派驻、等级评定等情况,设置交通、误餐、调解等相应标准工作补贴■★★★,有力促进调解员队伍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
目前,该院已招募45家特邀调解组织和550名调解员◆■,评定18名钻石调解员★◆、29名金牌调解员、10名银牌调解员,举办5期调解员培训班■■,不断优化调解员队伍结构◆◆★◆,持续激发调解员工作热情。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调解工作质效,2018年至今,该院调解员共参与调解案件73163件,成功调撤结案13141件。高质量的诉调对接运行机制,显著缩短民商事案件结案周期■◆,带动司法办案质效进一步提升◆■■★。2018■◆■、2019年,该院结案107301件和116978件,同比分别上升16■■★★◆.32%和9.02%◆■◆■◆,结案数位居全国基层法院前列★◆★■■■。
一是建立调解员分类招募机制◆★◆■■。建立健全定向邀请、主动自荐、协同共治三个来源的调解员分类招募机制★★,坚持特邀调解专业化定位,定向招募特邀调解员429名◆★◆,囊括医疗、金融、互联网等各领域高端人才;发挥深圳■★★◆■“志愿者之城”优势,首创爱心调解制度,广泛吸纳110名社会自荐爱心人士担任爱心调解员;建立司法协同★◆■■★,与区司法局、区妇联等单位深入合作■◆★◆◆★,开展具有专业特长的调解员驻点法院调解。
三是繁简分流科学化。制定《关于审判案件分案的规定》,打通一审民商事案件全案由,原则上均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实行快慢分道、繁简分流,针对性明确繁案、简案的庭前准备方式。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清晰、争议焦点少的简案◆◆,庭前准备格式化处理,以表格化庭审提纲明确庭审重点和庭前准备◆◆★◆■◆。对案情复杂■■、争议焦点较多的繁案开好庭前会议■★,视情进行庭前调查或召开预备庭等。
一是深化◆★■◆★★“多元调解+速裁★■◆”。将司法确认、小额诉讼■■◆、扩大独任制适用等改革任务融入■◆“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健全“分调裁审”衔接机制,各院普遍建立速裁、独任法官快速审理团队。1-5月,全市基层法院调解成功案件与速裁结案共71210件◆■■◆◆,占同期民事结案量的64.5%,用19■◆◆■.7%的民事员额法官化解了64.5%的民商事纠纷;全市中级法院普遍成立独任审判团队◆■◆★★,二审独任制适用率达25%以上,平均审理期限30天左右,审判质效较改革前大有提升◆◆★。
为有效消除当事人将独任制与“二审维持◆★◆◆”相挂钩的结果主义主观成见,避免二审独任制同化为◆■■“速裁机制◆★◆■”■■■,该院从开庭方式和裁判结果两方面入手,加强监督管理。
【案例146】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打造电子诉讼全新方案促进繁简分流提质增效
二是发回改判案件纳入全院统一管理。在裁判结果方面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拟发回改判案件监督管理办法》■◆◆★■,对拟发改案件,一般应当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结合二审独任制案件特点,严格把握发回重审标准,对不属于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情形的案件■■★◆,审慎作出发回裁判,更好发挥二审定分止争功能。
三是多平台保障在线诉调衔接。在线立案审查阶段同步征询调解意愿,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方式■★■★◆★。依托■◆◆★◆◆“全在线”诉讼平台对接调解平台,实现平台在线委派调解、特邀调解员在线调解、法院在线指导★◆◆、调解协议在线签署。如需司法确认,电子调解协议自动回传至“全在线”诉讼平台,法官在线审查司法确认申请,当事人在线签署笔录后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案件电子卷宗★■★■■、电子调解协议在平台之间以数据形式随案传输★◆,调解不成转在线立案★◆◆★,实现卷宗全在线流转,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在线件。
二是立案、审判渐进分层★■■■◆。经诉前引导未适用的,集约送达中心在送达时“点对点”温馨提示小额诉讼程序选择权;送达后开庭前■★,法官助理“一对一”解疑,打消当事人顾虑◆★★■■★,告知经当事人同意可以程序转换■★★◆★,留下小额诉讼适用思考“空间”★◆★;庭审前审判团队再次★◆★■◆■“面对面★◆★■”引导,与非小额诉讼进行时间、成本比对,实施关键环节多重辅导◆■★。经引导后双方合意适用的,立即裁定程序转换。合意适用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工作动能,确保“该用即用,能用尽用”。
二是庭前流程■◆◆“精简化★◆★★◆■”。建立诉前调解分流团队统一引导确定答辩举证期间机制,在诉前调解阶段,对到场各方当事人同意放弃答辩举证期的◆■★★★◆,当场立案、分案★◆■■、确定速裁法官开庭审理,平均节省10—12天;对需要答辩举证期的,确定合理期间◆■■■★◆,调解法官先行召开庭前会议■■★,组织已有证据交换、厘清争议焦点,简化后续开庭流程,提高小额诉讼庭审效率。改革试点以来,小额诉讼案件平均庭审时长约12分钟,同比缩短近40%。
二是创新案件识别辅助机制。专门设置案件繁简分流官■★◆★。针对电脑分案的技术盲区◆■★,辅以人工分案机制,在立案庭设立繁简分流官,细化繁简案件识别标准、分流比例,加大案件繁简分流力度以及案件繁简识别的准确性■★■◆■、科学性。探索建立简单案件标识机制◆■★■。加强与辖区法院沟通,对于一审适用简易程序审结的上诉案件,基层法院可于案件移送时■■,在流程系统中标识案件繁简类型■★◆★■,为识别和分流二审简单案件作参考。
【案例148】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打造◆◆◆■■“三化三集约”新模式全面助推小额诉讼案件审理规范高效
一是解决现有在线庭审模式效能不足难点,提升在线庭审全面性。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支持本地开庭、在线开庭■◆■、本地-在线混合开庭多场景的应用★◆,可拓展至诉前调解、庭前会议、执行约谈、在线合议等场景。填补音视频交互空白,将采集到的音视频通过编解码器和光端机进行内外网交互★■,从而打通内外网音视频通信。保障信息交互安全,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按照安全隔离与内外网数据交换要求■■◆◆,对接内网办案系统■★◆,庭审音视频、庭审笔录等司法信息从生成到存储均在内网完成★■◆◆◆★,保障庭审数据安全。
紧扣实用实效,着力解决在线立案是否足够可靠便利■★■★、电子送达如何破解“送达难”、诉调如何在线顺畅对接进行等在线诉讼的难点堵点,实现诉讼起点便利化。
三是建立统一经验推介展示平台。开设◆■“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系列信息”专栏,总结梳理全市各院改革试点推进情况和工作亮点■◆★,目前已推出22家法院55期工作经验。《最高人民法院简报》专刊《北京法院一体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充分肯定北京高院做法★◆◆。
加强先行调解、司法确认◆◆■、立案程序有机衔接◆■,构建程序分流、渐进分层、人员分别的立体化、层级化诉讼引导体系,实现递进式、多维度叠加效应。
二是建立统一试点模式。严格对标最高人民法院试点方案和实施办法,经最高人民法院严格审核批准★★★◆◆,推出北京法院“1+6+1★◆”改革试点模式,即全市1个统一工作安排,6个统一实施细则◆★★◆■,1套统一数据系统,要求各院必须在该模式框架内开展工作★◆。制定全市法院统一适用的裁判文书、程序转换等“一揽子”诉讼文书模板,进一步促进试点举措规范落地■■。
三是建立“双模”团队,做到人案适配。成立独任制团队内嵌于速裁团队的“双模团队■★★◆◆◆”◆■★■◆,按照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3+3+3”模式组成,既方便独任审理,又便于“独转合■★”之后迅速组成固定合议庭。在团队法官配置方面,独任法官应不少于5年审判工作经验或不少于3年办理相关案件经历◆■★◆,确保人案适配。
一是明确调解工作考核标准。综合考量调解员年度参与调解、案件调成★◆◆★■◆、确定送达地址◆◆、固定无争议事实等数量情况,设立工作考核精细化指标,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工作考核等级◆■■■,并将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对调解员进行等级评定、补贴提升、续聘和解聘的重要依据。特邀调解员任期三年★◆★★★◆,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决定续聘的重新颁发聘书■★,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为深入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现小额诉讼程序便民◆★★■、快捷■■★◆◆、普惠的制度价值,崇州市人民法院探索构建一体化分层递进式小额诉讼引导机制,从调解、立案、审判三个层次,在先行调解★◆■、程序适用★■■■★、电子诉讼选择、庭前要素固定等方面对当事开展递进引导★■★◆◆■,推动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取得实效。启动试点以来★◆◆★,该院小额诉讼适用率提高至28.21%,适用案件数量同比上升164%■★★■◆,合意适用18件★◆◆,从简易程序转换为小额诉讼程序5件。
该院将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作为全市法院重大政治任务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推动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在高院党组领导下,各院“一把手”亲自抓★■◆★◆,确保全市法院目标一致、同步启动★◆、一体推进。
一是强化“智审系统”开发应用。联合开发智能审判辅助系统◆★◆“智审系统”■◆■,在对该院7年以来5万余件案件、全国近千万件公开案例、指导案例及当前案件适用法律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19个案由的900余个案件审理关键要素■★■,为法官提供案情◆◆◆★■、争议焦点、风险点、指导案例等关键数据推送和提示。试点以来,独任团队使用“智审系统■★★■■”推送典型案例63次,推送类案43次■◆■■,文书生成53次■◆★■■。法官运用“智审系统◆◆■◆”分析案情的效率大幅提升,文本检索的案例匹配度从20%提升到基于法律知识图谱与事实相似的90%■■。
二是加强全流程智能管理。依托“审判执行流程监管系统★◆★”,将审判执行工作进行节点化分解,细化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容易出现问题的38个关键节点,通过自动和人工预设催办通知、审限警示等多种功能,实现对审判权力运行中每个流程■★★■◆、节点■★★★、岗位、人员的监督提醒。
【案例149】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深化电子诉讼应用广度与深度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电子诉讼新模式
将改革试点作为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与“多元调解+速裁”■◆■◆■★“诉源治理”“互联网+司法”等前期改革有机结合■★■◆◆■、有序衔接■◆■◆,充分发挥前序改革的经验优势和丰富成果,以改革系统集成实现试点成效最大化。
一是依靠党委政府,扩大适用。加强请示报告,申请将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纳入崇州市委2020年政法工作要点,由政法委牵头发文,要求人民银行★◆◆■■、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经信局等引导市场主体树立小额诉讼意识,村社书记◆★◆◆★■、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符合条件的金钱给付类纠纷时引导各方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扩大适用范围。
三是以优化考核评价为目标★◆,调整设置系统信息点■◆。在审判流程管理系统独任制项下设置与合议制相同的信息点,动态掌握独任制改革基本情况,分析独任制改革的制度优势,便于分析汇总各项审判数据◆■■■,查找二审独任制运行问题并逐步完善★■■◆◆◆。
三是实体性要素先行固定。制作《小额诉讼程序庭前辅导询问笔录模板》■◆◆,明确金钱给付数额、时间■■、方式■★★◆、利息及计算标准等十余项实体性要素。开庭前■■★◆★,法官助理依模板、依要素进行引导,固定双方共同认可的事实与证据,归纳争议焦点;庭审中★■■,法官直接使用庭前引导结果,对无争议事实和证据无需质证,重点调查有争议的事实◆■★■★,快速进入实质审理★◆■,进一步提高庭审效率◆■◆◆,一般庭审过程不超过20分钟,平均缩短时长70分钟。
【案例150】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抓好四个关键问题系统优化司法确认程序
一是程序选择■★■“前置化”。前移合意选择程序,找准高频次适用小额程序案件类型,协调促成相关行业将合意适用条款规范嵌入前期合同中★◆,如,在办理10万元以下贷款业务时提前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对拖欠物业费等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提高合意适用率■■★■◆■。增强当事人选择意愿,以诉讼服务大厅为阵地,强化小额诉讼案件类型化处理的宣传力度,以■■◆■“类案示范效应”引导当事人选择小额诉讼程序◆■★◆★◆;发放《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告知书》,通过定期梳理发布小额诉讼典型案例■■■◆★,借助具体案件着重强调便捷性和终局性,引导当事人约定适用。
从纠纷源头上培植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土壤■■,从法治理念上树立小额诉讼法治意识,积极争取社会治理力量广泛参与。
三是打通现有在线庭审模式效益欠佳的堵点★◆★■,提高在线庭审的便捷性。全新的智慧庭审方案大大降低改造成本◆■,不需要新增或者更换现有法庭硬件设备,只需根据同时开庭案件量,在机房部署高清编解码器、单向光端机、音视频网关等集群◆★,即可解决线上、线下音视频交互问题,确保庭审资源高效复用。基于现有科技法庭进行升级,保留内网排期、电子质证等功能,符合法官、书记员使用习惯,避免多系统重复录入操作◆■■■,实现在线庭审模式与本地庭审模式“一庭通用★★”★★◆■。当事人可以突破场域限制,利用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登陆智慧法院APP、微信小程序、PC智慧庭审客户端◆■,即可连线参与庭审,简单易行。
一是加强统一领导管理■★。该院成立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指定督查办为改革试点协调机构,进行归口管理,牵头督促试点任务具体落实。细化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明确责任部门,限定完成期限,阶段性督查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建立改革试点的公示监督机制■◆◆★★■,已发布3期试点工作情况公开报告。实行统一“对上”报告反馈和“对下◆◆★”监督指导★◆◆◆★★,实现改革试点成效、问题和建议■★■“整体反馈、条线直通◆★■◆”。
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结合试点工作精神★◆◆★■,优化完善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一体化系统”■★◆◆,建立■◆“接诉即答”“接单即办”联系法官机制,快速响应群众最为关注的电子诉讼★■■★、程序转换等问题,群众诉求期限内办结率由之前的72◆★■■■★.35%逐步上升到100%★★,满意率从年初的55◆◆★■★★.32%上升到69.1%★◆★。
一是集约团队配置★★◆◆■■,速裁处理。立案庭速裁审判团队集中办理小额诉讼案件,减少材料流转环节,缩短案件处理用时,提升小额程序司法体验。培养办理小额诉讼精英团队★■◆■■,通过处理大量类案,积累实务经验,深入研究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小额诉讼案件审判质效★◆◆◆★。
二是程序性事务先行办理。制定《小额诉讼程序流程指引》,在办理具体诉讼业务前,由诉讼服务引导员辅导诉讼群众先行填写《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同意书(合意用)》《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接受裁判文书电子送达同意书》《庭审录音录像代替庭审笔录同意书》《线项程序选择文书,充分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帮助其全面了解小额诉讼程序特点和优势。
三是◆◆■★★“维持”类案件实行“智能偏离度分析■◆”监管★★■。对适合二审独任制的13种类型化案件五年来的发改率、维持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一年来速裁机制运行情况,按季度进行自动监控比对并及时预警,对严重偏离阈值区间的类型化案件★◆,通过庭内互查和审管办重点评查方式进行案件复查。自改革试点以来,该院二审独任制案件调撤率4■◆■★◆★.7%,发改率2.3%◆★★,处于合理区间,当事人满意度较高,案件信访率低于全院平均水平。
着眼建章立制■■◆★,对在线诉讼行为定出规则★■★■★,明确在线诉讼行为效力,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确保在线诉讼有序进行,确保在线诉讼符合普惠司法、公正司法的根本价值导向。
【案例144】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强化二审独任制案件监督管理确保有效发挥审级监督作用
三是开展统一专项培训。组建改革试点培训授课专门小组,强化内容解读和政策引导,已面向全市法官开展1场专项工作部署会,1场试点介绍发布会,6场线场线下政策解读,发布北京法院改革试点配套解读说明4份◆★★◆■◆,印发涉及15项改革试点文件的政策材料汇编,确保各院“吃透■★◆”试点精神和内容。
三是探索建立电子支付令速审机制。对形式上符合督促程序适用条件,原告又无调解意愿的案件,加强在线立案指引,并提示相关诉讼风险。灵活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核对原件,法官在线审核文书后电子签章,借助“全在线”诉讼平台电子送达的信息匹配与文书识别码功能,直接以电子邮件形式送达电子支付令◆■★,即时保存并上传电子邮箱系统反馈的邮件送达及打开情况■★,确保送达合法有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受理支付令申请182件◆■,发出支付令182份,其中166份采用电子送达★◆,有效送达140件,成功率84◆■■◆■◆.3%◆★◆,仅3件被申请人提出异议◆■★★◆,已生效案件平均审理时间30★■◆.36天(含15天异议期)◆★■★★■。
二是建立试点专项考核机制■◆■★。将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作为重点工作,单列纳入全市法院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简明有效◆■◆★■”的原则■■◆◆★◆,拣选涉及五大改革试点任务的8小项关键性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同时提高考核权重,增加分值比例◆■■,切实督促试点内容有效落实★◆◆。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在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过程中,坚持服务执法办案和群众诉讼双重导向◆★,不断深化◆★“智慧审判苏州模式”,通过在线庭审■◆★、电子送达两大抓手,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电子诉讼方案,打造电子诉讼在传统法院应用的全新方案,为改革试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今年上半年,该院共开展在线件,在疫情大背景下★◆,实现结案率、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等关键质效指标逆势上升,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和执法办案“两不误★■■★★”。
二是争点整理类型化归集。将争点分为诉讼标的争点、法律适用争点◆★■◆■◆、事实争点和证据争点◆★,所有争点按“诉讼标的争点→法律争点→事实争点→证据争点■★◆◆★◆”从上到下逐一推进的方式确定,避免争点确定笼统化和细节化◆■★■。下位争点分为三个层次★■,法律争点分析诉讼标的争点的法律构成要件★■,事实争点围绕请求权基础、抗辩权基础中的要件事实确定★◆★,证据争点包含在事实争点中,可视其重要性等因素决定是否作为独立争点。上位争点蕴涵下位争点■■◆◆★,先审查上位争点,再审查下位争点■■■★■。
二是实施随机分案★◆,优化审判格局。在分案方面,采取“以随机分案为主、人工调整为辅”分案模式◆★■◆■★,结合速裁专业化审判团队建设◆★,二审独任制案件以立案庭独任审判团队集中审理为主◆■◆,以各业务庭适当补充为辅★★◆◆◆,便于对案件的统一监督管理◆■。
二是坚持类案专业调解模式。做好调解组织专业能力培育,坚持专业问题由专业人士解决■◆★◆,进一步探索解纷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将类型化案件委派给专业性调解组织调解。将知识产权、证券期货、涉外商事、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纠纷分别委派给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深圳中心、中国证券期货业协会■◆■■★■、蓝海法律查明及商事调解中心、深圳心理咨询师协会◆■★■、深圳市总工会开展专业调解。制定《律师参与先行调解工作流程指引》,充分发挥律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律专业优势。
三是证据调查高效化推进。在庭审中★■◆■★◆,对双方无争议的事实,除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案外第三人利益的情形外,一般不再要求当事人出示证据,举证质证以“一争议焦点一举证”方式进行。对无争议事实与有争议事实交织在一起的,当事人在举证中对无争议事实仅作简略陈述,重点围绕有争议部分举证、质证。对争议焦点和证据无法一一对应的,要求当事人在举证质证中予以明确,防止举证泛化★■◆◆。对无法即时整理证据的当事人,可视情休庭一段时间,给当事人一定时间整理证据。
三是完善在线平台建设★◆■★■。结合抗疫需要★■★■★,建立“北京云法庭”,全面开启网上审判“云模式”。2月3日至5月15日■★,全市法院网上庭审66413次,涉及案件78713件,开庭总时长54498★◆◆■◆.23小时,每案平均时长0.7小时,日均开庭910次,日均开庭案件数1078件,单日开庭最高达1907次,最高案件量达2430件,适用电子送达的民商事案件133372件,适用率达60.93%。
北京是全国两个“全域■★★”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的直辖市之一,辖区内共有22家试点法院,包括4家中级法院,1家专门法院,17家基层法院(含北京互联网法院)。试点样本层级丰富,种类多元,同步参与的法院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试点方案和实施办法,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统筹规划和对下指导,有效融合“多元调解+速裁”“诉源治理”“互联网+司法”等工作经验,结合疫情防控现实需求,以“四个强化”统筹引领,有序推动全市法院稳步开展改革试点。
一是建立法官释明机制◆★◆★,合理把握庭审方向和节奏。制定《民事诉讼案件举证指引》■■,指导当事人举证★■■★。法官在庭审中,告知当事人就争议事实及法律进行充分必要的陈述并提出证据,说明逾期主张事实■■★、提出证据的法律后果◆■★★;对诉讼请求、事实主张、举证行为等不清楚、不充分的◆◆★■■,告知其进一步明确或及时补充◆■■★◆★;对争议焦点、自由心证、法律见解及有关程序性事项等进行必要说明,告知或引导当事人就上述事项充分发表意见。
一是起诉答辩要素化■★。研究制定《江北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针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部分适合推行要素式审判的案件类型制作《诉讼要素表》,指导当事人进行要素式起诉和答辩,法官在开庭审理时对双方无争议的要素直接审查确认;对双方有争议的要素重点审查,引导当事人举证和质证◆◆。
制定《余姚法院不诚信诉讼行为甄别规范(试行)》《余姚法院关于民间借贷案件审查工作指引(试行)》等规范性行文,严格案件甄别◆■★■■,切实防范利用小额诉讼程序进行虚假诉讼。运用看—搜—审—诫—纠“五步工作法”发现与识别虚假诉讼,重点关注民间借贷、追索劳动报酬等虚假诉讼高发领域■■★◆■■。在立案阶段,向当事人进行诚信诉讼承诺告知、虚假诉讼惩戒告知和典型案例展播,一律要求当事人阅知诚信诉讼告知书并签署《诉讼诚信承诺书》,对违反诚信承诺的,可直接依据承诺内容予以制裁。在严格审查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基础上,打造“零跑腿、不接触★◆、无纸化★■★■★”的小额诉讼模式★■◆◆◆★,使当事人以最低廉的诉讼成本获得最快的权益保障。
三是加强统一法律适用★◆。组织编写了31项类案办理规范和类案裁判规则,并以每年1-2个的数量扩容,所有办案规范均嵌入办案系统,为统一裁判尺度提供指引■◆■◆。建立独任法官对当事人提交类案检索报告的有效回应制度,将回应情况纳入案件评查■◆。
三是突出常态推进★◆■◆■。持续发力拓展电子诉讼适用范围,实现电子诉讼成为诉讼活动主要形态。自3月23日逐步恢复线下诉讼服务以来,电子诉讼呈现常态化运作态势,共开展在线号
推广以短信为载体的电子送达,无需登录邮箱或安装软件,利用手机短信的便利★◆◆★,扩大电子送达普及性◆★◆;通过最高院12368短信平台发送送达信息,增强电子送达权威性;通过该平台发送带短链接的短信,无需本地存储★◆◆★,受送达人可随时打开阅读、复制、下载■■★◆★、打印诉讼文书,提高电子送达接受度。通过三大运营商平台验证,向送达平台反馈短信成功到达信息。文书链接被点开后,系统即自动追加发送一条确认短信◆◆,告知受送达人送达效力及救济方式★★,确认送达成功,形成送达闭环。首创以身份验证保障送达有效性◆★★★,受送达人阅读文书前须校验相关身份信息,确保短信送达匹配正确的受送达人。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电子送达过程中的源数据◆■,包括送达★◆★◆、接收、阅读等行为全部上链,实现全业务流程数据实时记录存证,以加密算法和数字证书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并对外提供数据溯源和验证服务,保障送达真实可信。今年上半年,该院电子送达累计17269次,有效送达率达84.3%,平均送达时间缩短77.3%★◆■◆。
【案例152】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法院:构建分层递进小额诉讼程序引导机制充分释放程序效能
二是集约审理模式,诉审协同。采取模板化应用整合司法资源■■★,统一规范小额诉讼案件的起诉模板◆★★■◆◆、庭审流程■◆◆、文书样式,使诉讼前后端高效衔接,形成文书简化协同效应◆■◆★■。为当事人提供要素型、表格型诉状模板★■★★◆★,在起诉时进行引导填写★■★■■■;对六类固定要素案件,庭审不受传统阶段限制★■★◆◆,围绕主要争议焦点,查明事实并当庭判决。裁判文书样式嵌入审判信息系统,供法官灵活选择◆★■。小额诉讼案件以判决结案的简式文书适用率83.3%,调解结案的适用率100%■◆★。
三是购买服务与市场运作并行。制定《调解员补贴办法》,去年争取财政预算2300万元,今年提高到2500万元,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促进调解组织可持续化发展。探索商事案件委派调解市场化收费,委派调解组织对86件纠纷成功调解案件,与当事人协议收取调解费95万元,有效调动调解组织的积极性,激励专业人才投入更多精力,精准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二是建立对下指导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改革试点运行的“专线双向◆◆”沟通反馈机制,各院指定专门联络人员对接市高级法院督查办■★★★■■,按月报送亮点举措,反馈试点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至今共搜集各院反馈五大方面71个问题,收到改革建议42条,统一筛选回复24次◆◆■,对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集中请示最高人民法院。
为深入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不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以调解名册管理机制作为完善司法确认制度重要内容■★◆■,扭住规范管理的关键节点,聚焦调解员队伍“如何扩充◆■、如何管理、如何提升★◆★■■★”三大核心问题,严格入册程序和条件,加强业务指导★◆★◆、培训、考核和监督,建立调解员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模式,确保特邀调解主体资质合格、能力具备、渠道通畅,推动改革效能持续释放。
坚持效率优先、效力保证■■★,优先采用短信送达,将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转化提炼为电子送达规则,形成完整的短信送达闭环。以其他电子化送达方式为补充,包括律师平台送达、网格协助送达◆◆★■★、电子公告送达等■★■◆★■,切实提升送达模式多样性和综合性■■。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不断深化电子诉讼应用,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司法的制度创新空间。依托自主研发的“全在线”诉讼平台■■★,将更多诉讼流程延伸至网上,制定配套电子诉讼规程,大力推进在线立案、送达、质证、开庭、诉调对接等全流程在线诉讼,跑出审判“加速度”■★■★◆★,提升服务◆■★◆◆“精准度”,增进改革“认同度”■★◆■★■,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电子诉讼新模式■◆◆◆★★。
二是庭前沟通协同化。建立庭前三道沟通机制,通过收案后与原告沟通★◆◆■,副本送达后与被告沟通,以及原被告诉辩意见明确后协调沟通,法官有效行使诉讼释明权和诉讼指挥权,促使当事人积极、真实且完整地主张和举证★◆■■,确保在庭前对无争议事实、争议焦点及诉讼思路达成最大化共识。当事人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以■■◆◆“诉前调”案号立案受理,在调解的同时组织和引导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明确双方分歧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准备诉讼◆◆■◆■。